• 作者中心 作者中心
  • 专家审稿 专家审稿
  • 编委中心 编委中心
  • 编辑办公 编辑办公
智慧教育
  • 当期目次
  • 过刊浏览
  • Vol. 46  期 10, 2023 2023年 46卷 第10期
    • “中医药防治肺结节”专题

      李梦乾,姜良铎,张晓梅,李宝重,赖宇鑫,许秋雯,金颖

      2023, 46(10): 1333-133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1
      摘要:肺结节是肺部影像学的表现,患者缺少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咳痰、气喘等,在评价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疗效时,无法使用以症状为主的中医证候评分评价体系,因此建立肺结节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遵循国内外权威肺结节诊疗指南,在开展的大量临床研究实践基础上,总结提出了肺结节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本评价方法以总有效率为主要疗效指标,即综合考虑肺结节横截面积变化率和(或)直径变化、恶性征象变化,将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稳定、进展5个等级,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平均直径变化、平均横截面积变化、危险度转化率、Mayo模型计算的恶性概率变化;以3、6个月为评价周期。建立以结节直径或横截面积变化为主的多维度疗效评价体系,有利于为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的临床研究提供规范化、系统化及高循证级别的证据。  
      关键词:肺结节;疗效评价;直径;横截面积;危险度;Mayo模型;恶性征象   
      216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833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中医药防治肺结节”专题

      赵青,王文洁,王蕾

      2023, 46(10): 1338-1344.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2
      摘要:临床报道中医药成功治疗了多例肺结节患者,但由于这些缩小或消失的肺结节缺少病理资料,关于中医药治疗有效的到底是炎性结节还是早癌结节一直存在争论。目前,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的疗效多采用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得到的影像直径、CT衰减值、肿瘤模型积分等方法评价,不能全面反映肺结节进展情况。放射组学技术的发展为肺磨玻璃结节的定性诊断提供更全面的数据信息,其中,通过观察直方图的图形(层数及是否形成波形)、熵值、体积、质量及偏度的变化,既有助于判定肺磨玻璃结节良恶性,又可用于反映其进展情况,具有动态、直观和无创的优势,希望为客观评估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疗效提供新方法。  
      关键词:肺结节;磨玻璃结节;放射组学;直方图;疗效评估   
      67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836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中医药防治肺结节”专题

      杨天舒,张永生,柴欣楼,姜良铎

      2023, 46(10): 1345-1349.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3
      摘要:临床发现,肺结节患者常并发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肺外结节,此类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及睡眠障碍。本文基于“形神一体观”探讨焦虑、抑郁等五志失调影响气机运行及脏腑功能与肺结节并发肺外结节的关系。五脏藏五神、化五志,五志失调导致人体气机逆乱,湿、痰、瘀聚集而化生结节;五志失调日久损伤脏腑气血、耗伤五脏真元,湿、痰、瘀结聚久而化毒成癌。肺结节并发肺外结节是五志失调及机体内环境失调在人体局部的反映,为形神共病,亦是湿、痰、瘀聚集的靶点。治疗应形神同调、气血同治,以补虚散结、解毒抑癌为主;配合精神疏导、调畅情志,以达到形神安和,则疾病可愈。  
      关键词:形神一体观;肺结节;五志失调;焦虑;抑郁;形神同调   
      90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8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理论研究

      何伟

      2023, 46(10): 1350-135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4
      摘要:“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是肺藏象学说的重要命题,高度概括了肺、大肠、皮肤之间生理病理内外呼应的关系,并以“肺病治肠”“肠病治肺”“皮病治肺”“皮病治肠”等同调互治辨治形式,广泛应用于多种肺、大肠及皮肤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本文从系统思维、主客一体、逻辑推理等视角,分别阐释“肺合大肠”“肺合皮毛”“大肠者,皮其应”等脏腑形体应合的理论内涵,明确了“肺-肠-皮肤”相互应合的逻辑关系,而基于“肺-肠”轴、“肺-皮肤”轴、“肠-皮肤”轴等双向互作网络探讨其生物学机制,对于丰富及拓展中医“皮”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构建“态靶结合”的“肺-肠-皮肤”病证治疗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肺-肠”轴;“肺-皮肤”轴;“肠-皮肤”轴   
      90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835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理论研究

      贾志新,梁葆朱,李东明,赵乐

      2023, 46(10): 1357-136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5
      摘要:通过对《温热论》原文“湿遏热伏”相关内容的学习,发现文献中多以香燥、咸寒、苦寒等药物进行治疗,与原文所言“泄湿透热”“防其就干”的本意不符。本文从湿遏热伏的临床表现,以及“泄”“泄湿”“泄湿透热”的释义出发,结合各家观点,对湿遏热伏的证治内容进行分析。湿遏热伏证的临床表现除白苔绛底外,还可出现恶寒、发热、脘闷、神昏、舌干、苔厚黄、苔腻、脉滑等卫、气、营分的证候表现;其病位广泛,以肺、脾、胃为多;治以辛苦甘淡之品泄湿透热,其中辛苦开泄湿热是目的,甘淡渗利是治疗手段之一,临证宜慎用香燥、咸寒、苦寒之品,避免误解误用。  
      关键词:泄湿透热;湿遏热伏;证治研究;辛开苦降   
      40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832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 理论研究

      程引,高文波,李培,马玉杰,王昱涵,张治国

      2023, 46(10): 1361-136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10.006
      摘要:中风病的内涵与范畴从古至今发生了较大变化,张仲景所立“中风方”在历史发展中也经历了被肯定、被否定、再被肯定的过程,在当代重视经典方剂的学术思潮下,厘清经方方义内涵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讨《金匮要略》“中风三方”(侯氏黑散、风引汤及《古今录验》续命汤)的条文原义与方证内涵,列举其对于古代中风病治疗法则的历史贡献及在现代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并发现两者的共同特点。对“中风三方”进行新的分析与总结,有助于为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并拓展中风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风病;金匮要略;侯氏黑散;风引汤;《古今录验》续命汤   
      68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3717934 false
      发布时间:2023-11-06
    查看更多

    增强出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