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心 作者中心
  • 专家审稿 专家审稿
  • 编委中心 编委中心
  • 编辑办公 编辑办公
智慧教育
  • 当期目次
  • 过刊浏览
  • Vol. 46  期 8, 2023 2023年 46卷 第8期
    • “中医治未病”专题

      石康乐,刘晓玉,胡影,王晓聪,杨方燕,雷聪,王诗尧,于欣萍,王娟,于越凡,孟庆刚

      2023, 46(8): 1037-104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8.001
      摘要:中医学使用阴平阳秘的相对平衡状态界定人的健康,即健康是人体这个开放复杂巨系统整体动态平衡的稳态。稳态失衡则进入狭义的未病状态,邪正相争,存在向愈与向疾的两种演化趋势,一旦扰动过强或干预不力,则系统持续失稳,突变形成疾病稳态。治未病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原则,贯穿中医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临床过程始终,对于多种疾病未病人群的筛查与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围绕生理意义巨大、病理影响广泛的血糖失稳态,详述其防治意义、筛查现状与干预方式,系统分析其作为多种重大疾病未病状态的临界慢化原理,阐释中医治未病方法论所蕴含的基于系统整体性与开放性的藏-象映射模型思维、基于系统动态发展的临界慢化模型思维,探讨基于中医四诊合参的未病状态识别与干预路径,以期为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中医诊疗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未病;血糖失稳态;临界慢化;藏象   
      47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53704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中医治未病”专题

      《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重点人群治未病干预指南》编写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023, 46(8): 1048-1062.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8.002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重点人群;治未病;体质;量表   
      29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53719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中医治未病”专题

      《高血压病治未病干预指南》编写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023, 46(8): 1063-1075.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8.003
      关键词:高血压病;治未病;指南   
      43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53703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中医治未病”专题

      《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治未病干预指南》编写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2023, 46(8): 1076-1087.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8.004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疾病预防;指南   
      29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53718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中医体质

      陈顺琪,资艳,宗玉涵,蔡煜阳,魏巍,曲淼,王济

      2023, 46(8): 1088-1093.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8.005
      摘要:神志活动与心理状态作为人体生命过程中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是中医体质学和心身健康共同的重要研究内容。中医体质学作为中医学的分支学科,关注人类本质的身心健康状态,心理学则对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深入研究,彼此既各具特点,各有侧重,又在研究目的、学科发展、理论构成、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联系,研究领域有所交叉。本文根据中医体质学3个关键科学问题,从“体质可分”的体质类型与心理分型,体质可辨与心理测量,“体病相关”与身-心整体疾病,“体质可调”与心理可易4个方面,比较与梳理两学科的分类方法、形成因素、外在表现形式、测量研究方法、临床应用等领域,认为中医体质学和心身健康互动两分支学科可以彼此借鉴,取长补短,开拓新的交叉研究领域。  
      关键词:中医体质;体质;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障碍;交叉学科   
      19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53705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 理论研究

      任雪雷,杨丽平,王宇阳,冒慧敏,马放,汤文丽,张月,占永立

      2023, 46(8): 1094-1099.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3.08.006
      摘要:从古代哲学视角的形、气、神内涵,阐述中医学形气神一体化生命观。形气神间的动态协调失衡是慢性肾脏病发生的内在原因,本文基于此阐述慢性肾脏病形气神同调的临床辨治理念。调形为先,旨在调理病体,调有形之形以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症状及体征,调无形之形以滋化源、截病势,体现朴素的辨病辨证观。调气为要,慢性肾脏病1~2期重在调整肺、脾、肝、肾气化功能,3~5期重在蠲除浊毒以复气化,蕴含一元的恒动变化观。调神为制,是以药物调神和八段锦导引等非药物调神,共同优化慢性肾脏病的慢病管理,内核为御摄形气的整体观。慢性肾脏病形气神同调,以延缓病情进展,探索慢性肾脏病的临床治疗新思维。  
      关键词:形气神一体化;形气神同调;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八段锦   
      25
      |
      0
      |
      0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1753790 false
      发布时间:2023-09-08
    查看更多

    增强出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