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 中医体质学电子版论文集上线,开启定制论文集阅读全新体验
  • 血液病电子版论文集上线,开启定制论文集阅读全新体验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专题约稿函
  • 全新投审稿系统上线
  • 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宣传
  • 医学期刊影响力提升论坛圆满举办
  • 期刊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高校医学期刊创新融合发展论坛暨 CIC 国信数字出版链《中国高校医学期刊论文统计报告推荐清单(2021 版)》发布会
  • 征稿启事
  • 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 | 致敬北中医医务工作者

快捷入口

  • 作者中心 作者中心
  • 专家审稿 专家审稿
  • 编委中心 编委中心
  • 编辑办公 编辑办公

快捷图标

智慧教育
  • 当期目次
  • 过刊浏览
更多
Volume 48 期 2,2025 2025年48卷第2期
  • “《金匮要略》研究”专题

    《水气病脉证并治》研究揭示了张仲景辨治水气病的原则与思想,为深入理解古代医学理论提供新视角。

    贾春华, 赖敏, 李湛

    2025, 48(2): 149-153.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2.001
    摘要:《水气病脉证并治》是《金匮要略》的难解篇章,该篇虽名“水气病”之论治,而实论治水气病、黄汗病、气分病等多种疾病,以致后人多将诸病皆视为水气病,难以正确理解本篇的诊疗思想。本文在甄别水气为致病因素、水气病为病名,并分析二者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水气之认知原型为自然界水循环异常所致的液态水与气态水的蓄积,论证张仲景从气态水的生成、聚集和消散认识水气病的主证、病机和治疗原则。继而,从版本文献和因机证治出发,例证水气病、黄汗病、气分病是三种独立的疾病;从命名、病机、病证澄清气分病、血分病、水分病之关系,指出张仲景在《水气病脉证并治》的论述乃围绕三者“病水”展开的病证鉴别。厘清《水气病脉证并治》各病证概念及其关系,有助于系统、深入地阐发张仲景辨治水气病的原则与思想。  
    关键词:金匮要略;水气病;黄汗病;气分病   
    226
    |
    38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68130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7
  • “《金匮要略》研究”专题

    侯氏黑散,源自《金匮要略》,在中风治疗领域展现显著效果,其祛风通络、化痰活血的功效与脑小血管病早期病机相吻合,为预防和治疗早期脑小血管病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案。

    张秋霞, 赵晖

    2025, 48(2): 154-16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2.002
    摘要: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被称为治疗中风的“第一方”,其治疗中风体现了“补不足,损有余”的治疗原则。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侯氏黑散全方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抗氧化损伤、保护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血管单元、促进新生血管成熟、维持脑血管内皮屏障完整等。依据“内虚邪中”中风病机理论对侯氏黑散进行拆方研究,即把方中的药物分为菊花、防风、桂枝等风药组和人参、当归、白术等补虚药组,发现风药主要通过下调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而补虚药则主要通过上调DNA修复蛋白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的表达而减少脑缺血损伤;风药可明显下调缺血6 h侧脑室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但其作用时间窗较短,补虚药调控侧脑室AQP4的时间窗较风药明显滞后,这种时间依赖性效应反映了其祛风补虚的双重作用。侯氏黑散祛风通络、化痰活血的功效,与脑小血管病早期风痰瘀阻脑络的病机十分吻合,并且可通过降压、降脂,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损伤和功能障碍,无疑是一首预防和治疗早期脑小血管病的安全有效的经方,未来可以侧重探究其治疗脑小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  
    关键词:侯氏黑散;风药;补虚药;脑小血管疾病   
    151
    |
    2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68129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7
  • “《金匮要略》研究”专题

    在医学领域,专家对“历节黄汗”进行了新诠释,强调寒湿伤及心和血脉的病机,为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提供新思路。

    兰芯, 任梓林, 邵奇, 郑雨晓, 李长香, 程发峰, 王雪茜, 王庆国

    2025, 48(2): 161-165.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2.003
    摘要:“历节黄汗”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后世对其释义通常为关节疼痛处溢出黄水,是历节的一种特征性表现。历节在西医学中可对应痛风性关节炎,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处红、肿、热、痛,多无黄水流出。因此,“历节黄汗”的释义与本病常观察到的临床表现相悖。对此疑议点,本文从“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的病机出发,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对“历节黄汗”进行重新诠释,认为确定“黄汗”在此处的含义对理解历节病机、明晰历节与“黄汗”的关系至关重要。张仲景将历节与“黄汗”并提,并非为了区分两病,而是强调两者共有的病机,即寒湿伤及心和血脉。本文提出“历节黄汗”新解,认为汗非局限于关节,可遍及全身。“历节黄汗”的病机为肝肾不足、外感水湿,导致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疗上,应以调和营卫、补益肝肾为主,临床选方用药可考虑桂枝汤类方加减。“历节黄汗”病机复杂,临床治疗需综合考虑,以期达到最佳疗效。  
    关键词:金匮要略;历节黄汗;如水伤心;病机   
    69
    |
    1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68128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7
  • 理论研究

    据《黄帝内经》记载,卫气在生命活动、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循行模式体现了医学实践与哲学思维的融合,对针灸治疗和生命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贺娟

    2025, 48(2): 166-173.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2.004
    摘要:卫气是《黄帝内经》的核心气学概念,虽然《黄帝内经》部分篇章乃至后世医家多将卫气与营气并称为营卫之气,认为两者互为依存,但实则卫气的地位与作用远超营气。根据《黄帝内经》所述,卫气在生命活动、疾病发生及针刺治疗中均发挥巨大作用。营气的内涵与理论相对简单、清晰,相比之下,《黄帝内经》记载的卫气循行、分布存在多种表述,其概念内涵与阳气、真气等皆存在一定的混杂与交叉,导致后世无法形成卫气理论系统且清晰的认识。本文基于先秦文献及《黄帝内经》记载,阐释卫气概念的形成与相关理论,卫气的发生背景为古代寒邪致病下艾灸疗法体现出的对人体健康的养护与疾病的治疗作用,是对哲学抽象之气的具化;卫气的循行存在自四末上至头面、自头面下行手足、自中焦十二经环周的3种模式,体现了医学实践与哲学思维的融合。《黄帝内经》中的卫气是与针灸之身形医学密切相关的医学术语,与营气比较,卫气以筋膜为循行路线、以肌肉分间为分布位置,与针刺疗效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在针灸治疗、生命科学研究中有较大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关键词:黄帝内经;卫气;营气;真气;阳气;经脉   
    85
    |
    32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68129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7
  • 理论研究

    在中医领域,专家总结了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他经脉所致心病症特点,分析病机内涵,为心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刘孚嘉, 李汪, 卢红蓉

    2025, 48(2): 174-180.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2.005
    摘要:统计《灵枢·经脉》中心的经脉病症,从致病经脉、病变部位、病性等角度总结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及他经所致心病症的特点,分析其病机内涵,为心相关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十二经脉中,除心经与心包经外,引起心病症的经脉有5条,分别为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及足少阳胆经。病症多见于阴经,以痛症、热症为主,与心为火脏,邪气易从阳化热,心火外传致病有关。其他经脉影响心经、心包经出现心痛、心悸等症状的机制有三:一是循经传变致病,病邪通过正经分支或经别传变至心致烦心、心痛等;二是五行生克异常致病,胆木不生心火、心阳虚而痛,肾水不制心火、火热扰神致心悸;三是气机异常致病,阳明经、少阳经经气“开阖枢”异常,致心包经阴气不敛而心悸或心经阳虚而痛,外邪循经入肺,致宗气生成与输布障碍,影响心本经气机致烦心。三种机制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为病。  
    关键词:心;经脉;病机;灵枢   
    44
    |
    15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68129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7
  • 理论研究

    “心部于表”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展,为该理论发展和应用奠定基础。

    张丁元, 张婧倩, 李宇轩, 沈瑛锴, 李冬

    2025, 48(2): 181-186.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25.02.006
    摘要:“心部于表”理论源于《素问·刺禁论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梳理了历代医家对于“心部于表”的内涵阐释,归纳总结了“心部于表”在胸痹、温病、皮肤病、鼻鼽、抽动障碍、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实践,发现“心部于表”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且疗效甚佳。本文进一步扩展、提升其理论内涵,即心阳、心血、心神3个维度与其所主宰的生命、精神活动及外在总体表现的生理、病理联系与临床应用。此外,通过探讨“心部于表”与西医学“脑-心轴”“脑-皮轴”的联系,间接证实“心部于表”在西医学中的合理性,为“心部于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心部于表;心阳;心血;心神;脑-心轴;脑-皮轴   
    66
    |
    24
    |
    0
    <HTML>
    <网络PDF>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68137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3-17
查看更多

增强出版

  • 《黄帝内经》卫气理论还原与解析 00:02:50

    《黄帝内经》卫气理论还原与解析

    2025-02-26
    播放量: 3
  • 从肝与命门藏象剖析古代医家的方位理论 00:03:44

    从肝与命门藏象剖析古代医家的方位理论

    2025-02-26
    播放量: 4
  • 中医药精准诊疗新范式的发展构想 00:01:51

    中医药精准诊疗新范式的发展构想

    2025-01-20
    播放量: 8
  • 精神症状五神藏辨治体系的构建 00:02:31

    精神症状五神藏辨治体系的构建

    2024-12-30
    播放量: 7
SEE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