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紫薇, 张越, 孔慧, 屈会化, 赵琰. 炭类中药临床应用的历史沿革*[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43(9): 729-734. |
[2] |
闫敏敏,黄作阵. 沈彤《释骨》考略[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42(2): 103-108. |
[3] |
史双文. 森立之《本草经考注》《枳园丛考》病证名考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41(9): 734-737. |
[4] |
石翎笙, 贺娟. 《黄帝内经》理论内容与文本体例源流解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41(6): 445-450. |
[5] |
宁静. 论髁的释义及演变*[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41(4): 279-283. |
[6] |
吴彤, 贾春华. 中药特色量效关系钩沉*[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41(11): 900-904. |
[7] |
宁静, 王育林. 《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几几”考*[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41(1): 14-19. |
[8] |
张志斌, 郑金生. 《本草纲目》金陵本的常见讹误及订误方法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0(12): 999-1003. |
[9] |
李雅楠,王均衡,殷雨晴,李雨丝,李英帅. 阳虚体质理论与科学实证*[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0(11): 894-897. |
[10] |
刘路路,吴秀艳,王天芳,薛晓琳,罗清香,张晓娜,任红,侯帅颖,张佳元,李婷婷. 基于现代文献的脾胃湿热证疾病分布及处方用药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9(8): 685-689. |
[11] |
陈一凡,徐艺宸,孔煜荣,李释心,许筱颖,郭霞珍.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探讨燥邪的阴阳属性*[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9(7): 547-551. |
[12] |
吴玖斌,李蒙,谢雁鸣,王志飞.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当代中医学术团队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9(6): 516-519. |
[13] |
肖毅,黄作阵. 温病学形成发展与乾嘉学术思想演进关系的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9(12): 982-984. |
[14] |
陈欣然,王天芳. 中医脉诊起源——“脉”的医学知识衍生与脉诊学源流考[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9(10): 797-801. |
[15] |
张志斌,郑金生,于大猛,李强,范逸品,郑文杰. 《本草纲目》引用书名核准之研究报告*[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9(10): 824-827. |